主动脉弓的前方为胸骨柄,其右后方有气管、食管等。主动脉弓内有压力感受器。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。主动脉弓下方有2~3个粟粒状小体,称主动脉球,为化学感受器。
锁骨下动脉是颈根部的一大动脉干。右侧发自头臂乾,左侧发自主动脉弓,沿胸膜顶内侧,斜过前面达颈根部,在前斜角肌后方,弓形向外跨过第1肋骨移行为腋动脉。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、胸廓内动脉、甲状颈干、肋颈干、颈横动脉等,分支分布于头颈、胸腹壁等区域。
肠系膜上动脉约在第一腰椎高度起自腹主动脉前壁,在脾静脉和胰头的后方下行,跨过胰腺钩突的前方,在胰腺下缘和12指肠水平部之间进入小肠系膜根,斜行向右下,至右髂窝处其末端与回结肠动脉的回肠支吻合。
锁骨下动脉位置 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,右侧是头臂干的分支。前斜角肌将其分为三段:第1段经胸膜顶前上方,第2段在前斜角肌后方,第3段位于第1肋上面。该动脉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。
第一节的特点:第一颈椎又叫寰椎,它没有锥体和横突,由前后左右弓和侧块构成。前弓较短,里边中间的齿状是与第二颈椎骨的骨节。中区的前包块是双侧颈肌的粘附。后弓较长,后边有一个包块,随后是突起的包块,后边是腹部肌肉的粘附。在后面的弓上,两侧各有一个空缺,称为脊柱主动脉管。
1、锁骨下动脉是颈根部的一大动脉干。右侧发自头臂乾,左侧发自主动脉弓,沿胸膜顶内侧,斜过前面达颈根部,在前斜角肌后方,弓形向外跨过第1肋骨移行为腋动脉。其主要分支有椎动脉、胸廓内动脉、甲状颈干、肋颈干、颈横动脉等,分支分布于头颈、胸腹壁等区域。
2、基本介绍 中文名 :腋动脉 外文名 :axillary artery 腋动脉的解剖结构:,腋动脉的体表投影:, 腋动脉的解剖结构: 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的延续,自第一肋外侧缘,斜向下外经过腋区,至大圆肌下缘处进入臂,易名为肱动脉。
3、胸廓内动脉:在胸膜顶前方,正对推动脉起始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,经锁骨下静脉之后入胸腔。 (3)甲状颈干: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,分为3支:甲状腺下动脉;肩胛上动脉经膈神经和前斜角肌前方、锁骨后方至肩胛区;颈横动脉经锁骨与前斜角肌、隔神经之间,向外人斜方肌深面。
4、在主动脉弓的凸侧(上壁),从右至左分别向上发出头臂干(无名动脉)、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大分支。它们是向头颈和上肢供血的动脉主干。 主动脉: 主动脉是体循环动脉的主干,故称主动脉,也是全身最大的动脉。
5、锁骨下动脉止血法:用拇指在锁骨上窝搏动处向下垂直压迫,其余四指固定肩部。适用于肩部、眼窝或上肢出血。 肱动脉止血法:一手握住伤员伤肢的腕部,将上肢外展外旋,并屈肘抬高上肢;另一手拇指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搏动处,向肱骨方向垂直压迫。适用于手、前臂及上臂中或远端出血。
1、概述 臂脑即臂臑[1]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。穴位 臂臑 汉语拼音 Binao 罗马拼音 Pin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国 DI14 英国 Li14 美国 LI14 臂臑为经穴名(Bìnào LI14)[1]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
2、穴下为皮肤、皮下组织、三角肌。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。皮下筋膜稍厚,富胃脂肪组织。针由皮肤、皮下组织,穿过三角肌中点。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。
3、臂臑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,臂臑穴的主治疾病为:瘰疬、肩臂疼痛、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,上肢瘫痪、目疾、目赤肿痛、迎风流泪、颈项拘挛、颈淋巴结核、瘰疬、头痛等。臂臑穴在臂外侧,三角肌止点处,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,曲池上7寸。
4、臂臑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腧穴,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,曲池穴就是屈肘纹头尺,把前臂屈曲成90度屈曲,在肘横纹近端。肩髃穴在肩上,抬起把手臂平举之后,发现肩的前部的凹陷,这就是肩髃穴,或曲池与肩髃穴连线,曲池上七寸的位置就是臂臑穴。